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

第三堂:都市空間的我群與他群


第三堂:都市空間的我群與他群

9.18

記錄:蕙如

上個星期,我們開始討論都市空間與我們之間的關係,由於我們長年居住在都市環境裡,也逐漸習慣了「都市生活就是這樣嘛」的想像,關於都市的方便/不便;冷漠/溫情;控制/逃逸;安全/危險,我們逐漸適應、融入、習慣這個環境,看似一般尋常的活動空間,原來也有很多「可議之處」呢。



本周延續著上周有關「公共空間私有化」的問題進行討論。就竟什麼是「公共空間私有化」呢?例如「獎勵公共空間」條例,讓原本可供市民使用的綠地被隱蔽起來,像是中山北路晶華飯店前的公園原由他們所認養,但卻被圍起來像是晶華飯店的「前庭」。另外一種則是公共空間廣告化的問題。在討論過程中,我們想像「公共空間私有化」的定義與範圍,其實在都市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經常能感覺到空間私有化或商業化的過程。
兩斌正在報告小組討論結果!

關於公共空間廣告化的問題,班上一些去過日本旅遊的同學表示,比起日本電車裡的廣告轟炸,台北的捷運實在太乾淨了!

武重、兩斌和玲琬不約而同都提到一樓住戶、騎樓、行人之間的關係。若從行人角度來看,騎樓被圍堵起來或用來做生意,將陷行人於危險與不便之中,但住戶有騎樓的擁有權,而出現不同的看法。但兩斌提到,如果有關騎樓的相關法規能夠更詳實,或許我們就可以兼顧行人安全和住戶權益了。此外,美足也提到私占停車位的情形在都市中也很嚴重,鄰居之間經常會為此吵架爭執,或是相互忍耐度日。




在場大家也提到,近年來新房子越蓋越多、越蓋越高、越蓋越漂亮,過去那種公寓式的騎樓建築是越來越少了!

具有風情的老騎樓越來越少了!



根據台灣相關法律依據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市區道路條例、土地稅法、台北市自治法規的規定),騎樓的所有權原則上是建物所有人在面臨馬路面依法預留之公開空間,其所在之土地為私人土地,在建物登記上亦登記為建物之附屬部分,故所有權應歸建物所有人。而騎樓的使用權,在民第148條的規定指出任何權利之行使都不得違反公共利益,在公益之考量仍可以對所有權作適當之限制。故騎樓之設置上即具濃厚之公益色彩,且在稅法上確實有優於一般私人使用空間之減免稅規定,而對受限之使用權有所補償,應認為使用上應定性為「供公眾使用」。而集合式住宅有,共同使用部份(俗稱公設)的設置,歸全體所有人所共有,因此,獨棟建物依法設置騎樓,而限制其所有權一小部分之使用,才符合平等原則。
 (左起為武重、麗雲、美足、木欽)


此外,麗雲提到「市立體育場有時舉辦流行音樂的演場會,只有買票的人可以入場」,這樣也算私有化嗎?其實,這也是私有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當然在依據行相關法規政策與民眾觀感認知上,並不會覺得這有什麼。但仔細一想,先進都市利用公共政策建造了很多大型展演空間,大多是誰使用呢?(財團租用、演藝公司辦活動等)大多要怎麼使用呢?(付費使用原則)即便是舉辦「演唱會」,大多以什麼類型為多呢?(能夠吸引大多數年輕人喜歡的流行音樂,類型不足)我們也可以進一步想,如果像是松山菸廠麼大的一個公園,若一個個被剷平拿來蓋大巨蛋也是一種私有化的過程的表現喔,身處都市的我們可以想一想,這樣的空間變化我們有什麼正面的(木欽則提到板橋435藝文特區經營良好的正面例子!)與負面的影響。在討論中,發展出「大私有化」(例如大型商場、大型廣告、大型巨蛋、大型活動的舉辦)和「小私有化」(例如騎樓佔據、停車位佔據等等),處處都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呢!

 想要綠地,也想要大型建設的兩難?!





在觀賞台北星期天之前,我們針對最近在媒體上吵得沸沸揚揚的「台北車站禁止即會席地而坐」的事件做了一些介紹。可歆將不同媒體所報導印尼齋戒月活動結束後因大雨到台北車站席地而坐的議題一一說明,並且提供了很多不同的看法,豐富了我們的視野。在城市裡來自各國的工作者、移居者、與原本的本地住民之間的關係既豐富又衝突,在於文化差異上彼此之間的同理與認識。這讓我想到全世界各地大都市都有類似唐人街、中國城的地方、英國倫敦更有著名的印度咖哩區等等,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文化在大都會裡生根、發展成一個具有特色的聚落,增加這些城市的文化厚度。而這些已經成形的「異文化區域」也成為每個初來乍到的工作者、移民者、留學生最能懷鄉、聚會、感到有安全感的地方。我在想,台北市有這樣的地方嗎?在台北星期天的片中不斷出現的中山北路聖多福教堂、金萬萬商場、以及晴光市場附近的雜貨店、pub、匯款寄貨的地方是很多泰國、菲律賓、印尼朋友會來聚會的地方。

媒體在報導印尼人席地坐在台北車站,以及之後台北車站拉起紅線禁止人們在此聚集的做法,或許有更多可以討論的空間。有些人覺得好,不然這裡太沒秩序;有些人認為應該也要有更多可以讓大家可以自在練舞、活動集合(台北車站做為交通樞紐實在太適合所有親人、情侶、南來北往客、交易、朋友、當兵的等在這裡集合了),我們怎麼看這個空間應該如何使用呢?

下周將會討論這個棘手的議題,也會分享我們觀賞台北星期天的一些感覺,還有本周尚未分享的「藏身在都市裡的異國風情」照片。

2012年9月13日 星期四

城市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記錄╱可歆

今天是第二次上課,課堂上又有四位新朋友加入我們的學習,為了讓新朋友和舊朋友互相認識,課程一開始蕙如帶大家玩一場「介紹我同學」的破冰小遊戲!


在3分鐘內,新舊同學兩兩配對,在閒談中記住彼此的姓名、來自何處、來上課的動機等資料,接著每人輪流為大家介紹另一方。


新朋友中的木欽是我們的老朋友,特別的是這次他還找了牽手美足一起來參與課程,在兩斌的介紹下,才知道美足是取閩南語諧音「米足」,象徵衣食豐足之意,非常有味道。另外剛聽到新朋友麗雲的名字,讓蕙如和我不由得有種想叫一聲老師好的錯覺(因為麗雲和一位教新聞傳播的老師同名),很巧的是,不論是新朋友還是舊朋友,不少人都熱衷爬山,細數爬過的山名中也多有重疊,說不定彼此還曾在山林中擦肩而過呢! 另外,由玲婉介紹的宏明是跑步健將,同好的蕙如興奮問起是否有報名今年太魯閣馬拉松比賽,才知道他打從第一屆開始就連續參加十屆,看來本班真是臥虎藏龍。

(左起 武重、麗雲、美足、木欽) 


(左起 宏明、玲婉、兩斌)

在熱絡的氣氛中,我們接著請大家分享上週的回家小作業,拍攝關於「友善、安全、乾淨」的和「危險、骯髒」的環境照片。

武重分享了四張照片,第一張是「危險」。


武重在這張照片中想呈現的是「危險」,拍照的發想是前不久曾看過一個新聞,報導有人不慎在人行道上跌倒,眼睛不小心碰到路燈基座露出的粗螺帽釘而受傷,所以他認為這個粗螺帽釘算是潛藏的危機。

第二張照片想呈現的是「增亂及安心」。


人行道旁施工中的工地有做防護措施,以鐵柵欄圍起來,讓行人安心,但相對的,柵欄內散落凌亂木板、碎石,則顯得很髒亂。


武重在最後兩張高級房車的照片中想表達的是,高級房車雖然內裝安全(例如有十個安全氣囊)充分保護了車內乘客,但相對的車子性能好、加速快,若沒有小心駕駛,反而威脅到車外行人的安全。

從武重的照片中可以發現,同一張照片可以同時存在正面或負面的解讀面向(安心但髒亂),不完全是善與惡的二分法,而且也要看我們在哪一個位置去感受這張照片的感覺,例如在高級房車內的乘客和車外的行人就會面對完全不同的處境和感受。

緊接著,游萍分享了一張他在自家巷口拍的關於「安全」的照片。


這張照片中,一台大貨車暫停在巷弄中,有工人在車上指揮交通,也有用警告物將貨車圍起來,做到了基本的安全防護措施。然而,麗雲以自己平日不行和騎腳踏車的經驗來看這張照片,認為大貨車停靠路邊時,路人或騎車的人很不但很難看到對向來車,也沒有行路的空間。從以上的討論中可以反映出,使用不同交通工具的人對道路的需求各不相同,不同使用族群之間,恐怕很難體會比各自行路的困難處在哪。

 另外,兩斌也分享了四張照片。


兩斌覺得慈濟是不僅是一個非常熱心的公益團體,平日遇到的慈濟人也都會用友善的微笑及問候回應他,所以他也認為慈濟是一個很友善的團體,他用仰拍角度帶入藍天白雲,希望能呈現海闊天空、身心舒暢的感覺,不過也有人覺得這個角度給人比較肅穆、偉大給人的感覺,若直接拍慈濟人的笑臉或舉止,也是一種呈現的角度。


有合格檢驗的消防栓讓兩斌產生「安全」的感覺,巧合的是,游萍原本也想要拍一張消防栓照片來呈現相同的感覺,可能是兩斌與游萍的工作環境與公共安全密不可分有相當大的關係。


兩斌以自家社區的資源回收間來呈現「髒亂」的感覺,他認為社區住戶對資源回收的態度消極,大多都抱著「垃圾分類的工作給專人處理就好」的心態,並不習慣隨手分類,所以資源回收間看來有些凌亂。


最後,兩斌貢獻出班上第一張空拍照!他從自家樓上往下拍機車騎到快車道的畫面,當作「危險」的象徵。

玲婉分享了一張同時有六家補習班在裡面營業的大樓外觀照。

麗雲一看這張照片馬上說出可怕的字眼,我想在場的朋友也都深有同感,無法想像這棟建築物擠了多少小孩在裡面,外牆掛滿的招牌及鐵窗密佈,看不到逃生路徑,不由得質疑這棟是否有通過安全檢查?如果發生火災實在無法想像。玲婉也提到現在的小孩一下課就被接到安親班上課,昔日下課後和鄰居同窗玩在一起的情景已不復見,人情也已淡薄。

透過這次的練習,不難發現大家其實或多或少都會使用不同角度(仰角、俯角、鳥瞰等等)來傳達一些訊息,未來請大家不斷拍照的目的,也就是要掌握這些鏡頭語言。但這次小作業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開始注意到,城市的空間設計會帶給居民什麼樣的感受,以及對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

在課程的後半段,我為大家導讀了一篇由台大教授畢恆達寫的一篇文章,名叫「市民的城市 誰的城市」(註)。


這篇文章中提到了美國洛杉磯及紐約兩個向來以「先進、進步」形象著稱的大城市,其實是當地政府與大財團、空間設計師共謀的結果,洛杉磯是一個專門為白人上流社會和中產階級量身打造的城市,透過巨型建築、龐大警力及監視系統,將窮人、少數族裔(亞洲、拉丁美洲…)和有色人種驅逐至城外,而原本是表演者聖地的紐約,在大型劇院及迪士尼商店進駐後,小劇場及店家因負擔不起高額店租而紛紛離開,即興表演的活力與在地文化歷史消失殆盡。而由於時間的關係,其餘內容則在下週繼續。

另外,下週也將談到外籍移工在台灣的生活,蕙如也請大家本週回家拍攝2張自家附近的東南亞小吃店或雜貨店等外籍移工朋友較常聚會的場所,並帶來課堂上分享。

期待下週大家的照片!


註:畢恆達(2001.06)《空間就是權力》,心靈工坊,p.103-112。

2012年9月4日 星期二

第一次,老朋友新朋友相見歡

9.4

記錄:蕙如

今天是「現場連線:城市街景觀察與報導」的第一堂課。可歆和我雖然已在板橋社大上了許多次課程,還是很緊張,提早約在府中站「沙盤推演」,下午天氣很好,我先在府中站前星巴克騎樓下買了20元阿婆雞蛋糕,一個看似阿婆的孫子的年輕人幫著賣,燒燙燙地很好吃,我大概是全大台北地區屬一屬二的雞蛋糕愛好者(兼品嘗者)。

話題扯太遠了。

話說我和可歆在找「有插座的咖啡店」,一般日下午星巴克竟高堂滿座,所有插座被插滿。轉戰府中15紀錄片電影院一樓的咖啡店,有插座但座位卻滿了,最後去誠品商場樓上的某一下午茶店,終於有插座了(因為會去商場裡下午茶店的人們才不會殺風景地帶電腦去辦公啊)。

上課前,板橋社大蕙雯打來說:「有10幾個同學報名喔」嚇到我跟可歆。而且,本學期我和可歆決定(其實是我自己私下決定的)要告別緊張上課情緒,邁向快樂輕鬆的win-win situation(雙贏雙贏)學習環境!

傍晚,一到達106教室,可歆和我都超喜歡這裡,除了桌椅可以隨意使用,桌椅大小不一也很愜意。更有一個大液晶銀幕可以使用。武重說:「這張桌子可以拿來泡老人茶」;春嬌說:「還有微波爐呢!」我猜想以後我們可以在這裡舉辦聚餐了!(我負責幫忙吃和收拾差不多~)

今天來的同學不多,有武重、游萍、春嬌、春連、玲婉、兩斌。但是大家圍在一起聊天感覺非常好,只差零食和飲料而已,原本緊張的我和可歆,也在這歡樂的氣氛中,慢慢熱絡起來!

武重說到海釣小管的經驗,讓大家也蠢蠢欲動;游萍也分享特別的姓名由來,細心的春嬌一下子就發現是複姓!春嬌和春連都希望在未來的課程中學到、看到不同的觀點與知識,並且認識新朋友。兩斌家住中和,在課堂上巧遇以前同事武重,兩人將在這門課再續前緣了。玲婉是我和可歆的老朋友,也將與我們再續前緣。看來本班的緣份很深,這一學期可要好好相處。最令我感到驚喜的是,喜歡爬山旅遊與戶外活動,幾乎是全班的共同興趣!(直接改名為踏青社如何?!)

大家都抱著非常熱情的開放的心情和求知欲來到這裡,相信下堂課勢必熱鬧滾滾。